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链接地址:

http://postd.sjtu.edu.cn/ps110/jieshao.htm

机构简介:

  上海交大的化学学科起步晚,发展快。从2001年起,我们从国内外引进一大批优秀的学者,迅速填补了化学二级学科的布局。目前,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个。

  在全体在职学者们的努力下,本学科加大引进力度,从国外引进二十余名优秀人才,不断优化教师队伍构成,完善了学科带头人的年龄结构。目前,学院专任教师102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名,双聘院士2名,教育部***计划1人,***3名,***基金获得者5名,973首席科学家1名,校内特聘教授8名,全职教授33名,特别研究员3名,博士生导师32名;具有海外博士学位比例为21%。

  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我们坚持瞄准学科前沿,结合国家需求,做到有选择地重点发展优势领域,化学学科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维手性介孔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合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导向机理的研究;无机纳米材料的化学制备与表面修饰;手性无机-有机杂化微孔材料的合成及其在不对称催化方面的研究等。

  2)新型手性配体的开发与高效不对称催化反应的研究;药物及其中间体的高效合成方法的开发;后过渡金属催化的碳-碳键形成方法与机理的研究;有机膦化学,手性膦配体的设计、合成及产业化研究等。

  3)高效毛细管电泳、微流控芯片,高灵敏微体积检测器,激光诱导荧光单细胞及单分子检测,纳米生物技术等。

  4)重金属体系的电子结构与性能的理论研究;金属纳米团簇结构与催化活性的理论研究;创制新一代可迁移、可扩展分子力场的基础研究;化学势的第一原理计算及其在化工材料领域里的应用;表面化学等。

  5)能源化学工程和材料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燃料电池新型材料及电池堆的研究;锂离子电池新型材料(含正、负极,隔膜,电解质等)及电池堆的研究;其他新型储能电池(比如钠电池和液流电池)材料和电池堆的研究;太阳能电池新材料(包括硅基或有机薄膜材料和制造装备)的研究;煤化工和碳一化学过程新型催化剂和反应器工程的研究。

  6)聚合反应的动力学理论模型;高分子构象统计理论;超支化聚合物的新合成方法、功能化和超分子自组装研究;光电功能高分子的合成与性能研究;热固性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相容性及相行为、分子组装结构以及断裂力学的研究;含笼型硅氧烷(POSS)的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高分子复杂体系流变学;纳米结构与细胞相互作用;超支化聚合物和聚氨酯的合成、表征及功能化研究;聚合物固体电解质研究;生物降解型高分子生物材料,高分子纳米生物材料;阻燃功能高分子材料;全氟离子交换膜及工业化生产;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及成型加工等。

  近几年,科研取得了突飞猛进,在化学五个二级学科方面都有实力雄厚的学术梯队和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化学基础研究原创能力进一步提升。颜德岳院士科研团队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实现了学院获国家级科研大奖的重大突破。2011年学院共发表SCI论文共计217篇,发表在影响因子7以上期刊的论文9篇,影响因子6以上SCI论文13篇,影响因子5以上SCI论文33篇,发表影响因子4以上SCI论文73篇,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较往年均保持稳定增长,并首次在高影响因子杂志CHEMICAL SOCIETY REVIEWS(IF:26.583)和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IF:21.84)发表文章各1篇。2011年学院科研经费年度到款4779万元,其中政府项目经费比例约为44%,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25项。科学研究不但提升了本学科的学术地位而且为国家科技进步贡献了力量。

  学术水平优秀的博导,先进的科学仪器,雄厚的科研基金,为培养博士后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愿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